公正之魅 公平正义的执着
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,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。
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力度,继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,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监管。湿地保护与修复:进一步加强现有24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、保护与管理,加强自治区级及以上重要湿地保护,推进国家湿地公园提质增效,提升湿地公园综合服务功能,新认定自治区级重要湿地10处。
创新生态环保资金投入机制,拓宽资金筹措渠道,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形成,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建立生态流量管理制度,开展河湖生态流量摸底调查,推进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。十四五期间辐射环境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,防止发生重大及以上等级辐射事故。环境宣教能力:建设百色市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。
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保障仍需火力发电支撑,需增加必要的电煤消费。第一节 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。会上介绍,可持续发展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三大理念之一,全面兑现申办承诺是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工作的基本目标。
北京冬奥会申办时,在可持续性目标、理念和战略,可持续性机构、预算和机制,规划、指南和标准,场馆选址和规划、设计、建设和运行,宣传与文化活动,可持续采购,城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,生态保护与补偿,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,治理大气污染保障空气质量等领域提出了28条可持续性相关承诺事项,其中包括场馆建设采用绿色建筑标准,所有竞赛场馆、训练场馆和冬奥村100%实现绿色提升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13日上午10点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情况。如:建立集监控、审查、保证和报告为一体的北京2022可持续标准体系。报告指出,截至2021年9月30日,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承诺已完成98%,取得显著成效。
到2022年,北京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环境更宜居,20152021年,北京市PM2.5年均浓度已下降59%。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。
北京市2022年PM2.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45%左右通过10项重点工作的开展,到十四五末,全省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荒漠、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,森林覆盖率达到8.0%以上,森林蓄积量达到5300万立方米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.5%,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6%,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不少于70%,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公顷。以河湟流域人口聚集区和重点城镇等为重点,建立自然教育体验场所和平台,为全社会提供科研、教育、体验、康养、游憩等公共服务。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,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,不能变坏的底线,让良好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、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、展现大美青海底色的发力点,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。
深化林业草原体制机制改革,通过持续推进和探索草原制度改革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、林草行政审批改革,巩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成果。1月13日,《青海省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》正式对外发布,总体目标是:到2025年,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增强,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高,生态质量总体改善,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,国家公园示范省基本建成,中华水塔全面有效保护,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,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金山银山路径不断丰富,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,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出更大林草贡献。全面推行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。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。
着力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,加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,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多元化交易模式。
全面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,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布局融合、目标融合、任务融合、工程融合、政策融合,造林、种草、自然保护地建设一体化设计、一体化推进。实现五百亿三体系的林草产业建设目标,即十四五林草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,形成严格的林草生态产业资源保护体系、高质量的现代林草生态产业体系、繁荣的林草生态产业文化体系。
提高国土绿化质量,创新高原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改善新路径,增强林草固碳减排能力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,瞄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,加快培育新兴产业,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,提升林业草原产业富民惠民成效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理念,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,统筹自然恢复和科学修复,加强森林、草原、湿地休养生息和保护修复,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林草事业现代制度体系基本建立,创新能力显著增强,法治保障体系更加健全。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。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和文化振兴。
持续推进保护中华水塔行动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。
构建完善林草支撑保障体系,夯实保护发展基础,维护资源安全,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成果,全面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。以三江源、祁连山国家公园(青海片区)建设为基础,深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,全面推动建立青海湖、昆仑山国家公园,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,建立布局合理、保护有力、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。
合理布局各类绿化空间,科学节俭开展城乡绿化美化,推动国土绿化由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,由人工增绿为主向自然增绿为主转变,为人民种树,为群众造福。林草改革稳步推进,国有林场(区)改革取得明显成效,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加完善。
全面深化林业草原改革。完善治理制度,转变发展方式,创新投入体系,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、建立和完善法治保障制度、资源保护制度、林业草原发展激励制度、林业草原发展投入政策机制、林业草原产业发展政策,不断健全林草事业现代制度体系,进一步增强林草发展创新能力。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管体系,全面保护高寒生态系统和世界第三极生物多样性,维护生物安全,打造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新高地。十四五时期,根据《青海省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》,集中要做好10项重点工作。
加强基础支撑与保障能力建设着力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。
提高国土绿化质量,创新高原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改善新路径,增强林草固碳减排能力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。
实现五百亿三体系的林草产业建设目标,即十四五林草产业年产值突破500亿元,形成严格的林草生态产业资源保护体系、高质量的现代林草生态产业体系、繁荣的林草生态产业文化体系。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和文化振兴。
以三江源、祁连山国家公园(青海片区)建设为基础,深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,全面推动建立青海湖、昆仑山国家公园,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,建立布局合理、保护有力、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。全面深化林业草原改革。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管体系,全面保护高寒生态系统和世界第三极生物多样性,维护生物安全,打造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新高地。十四五时期,根据《青海省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》,集中要做好10项重点工作。
合理布局各类绿化空间,科学节俭开展城乡绿化美化,推动国土绿化由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,由人工增绿为主向自然增绿为主转变,为人民种树,为群众造福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,瞄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,加快培育新兴产业,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,提升林业草原产业富民惠民成效。
以河湟流域人口聚集区和重点城镇等为重点,建立自然教育体验场所和平台,为全社会提供科研、教育、体验、康养、游憩等公共服务。全面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,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布局融合、目标融合、任务融合、工程融合、政策融合,造林、种草、自然保护地建设一体化设计、一体化推进。
全面推行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,加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,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多元化交易模式。